电影发展的初期录音制作

2020-05-18 521

  20世纪20年代中期,曾借助机械录音法制造的唱片,来为有声电影记载和复原声响。例如美国制造的有声故事片《唐璜》(1926)、《爵士歌手》(1927)等,便是用机械录音的。我国最早的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也是用这种办法录音的。机械录音虽然在有声电影发展的初期起过一定作用,但因为唱片和影片是分隔的,在影院放映时,常常出现声画不同步的现象。乃至有时画面早已放完,唱片上的声响还在继续。
  光学录音

图片关键词

  早在电影发展的初期,就有不少人提出使用胶片来录音和还音的想象,直到30年代初期,光学录音法才成功地应用到电影上。最早用光学录音法试制的故事片有美国的《七重天》(1937)。我国最早用光学录音法摄制的有声故事片有《雨过天青》和《歌场春色》等。至80年代,一般电影复制上的声带仍然是用光学录音的。在电影复制上,可以看到画面一侧有记载声响的痕迹,称为光学声迹或声带。
  光学录音的进程,是把传声器所拾取的声响转换为相应的模仿电信号,再经过音频放大器把它放大到足以使光-电调幅器起作用的程度,以形成可记载的模仿光信号。光-电调幅器是光学录音的要害部件,它把声响的模仿电信号转换成声响的模仿光信号,并使用胶片对不同曝光量发生不同感光密度的特性,把声响记载下来。对经过录音的胶片进行显影、定影、冲洗加工之后,就能显示出感光密度不同或感光宽度不同的光学声带。和机械录音比较,光学录音的优越性在于它所录制的音域范围较大;它和电影摄影所用的媒介都是感光材料,可以和画面一起印在复制上,这种办法既降低了制造成本、确保了声响质量,又使放映时的声画同步。
  光学录音改进了有声电影。前期的有声电影几乎全部是选用光学录音的。50年代中期曾经,我国的电影出产基本上也选用这种办法。但是,光学录音也有不足之处:①录音后的感光胶片要进行冲洗,才干得到声带底片,制造进程比较复杂。②复制上的声带也象画面相同需要从录音底片上印制出声带正片才干还音,所以光学录音不能立即还音,不能及时查看录音效果。③感光胶片的声带上如有脏点或机械划伤,就会发生噪声,影响声响质量。④感光胶片必须在黑私自操作,工作不方便。⑤因为第②条缺点和剪接的需要,用的胶片许多,增大了制造成本。
  文章源自:江门录音制作 http://www.sjttv.com

推荐新闻